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从俄乌武装冲突的一些视频中可以看出,在攻击自杀式无人机在攻击西方坦克时,通常都是选择炮塔的侧面或顶部,而在攻击苏联/俄罗斯坦克时,通常会更加精确地寻找炮塔顶部反应装甲的缝隙。
俄罗斯博主“瓦尔技术员”认为,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就是,苏联/俄罗斯坦克在设计时更注重侧面防护性能,因此就侧面装甲而言,苏联/俄罗斯坦克要比西方国家坦克更厚一些。加之会大面积配备爆炸反应装甲,使其侧面防护效果非常突出,只能寻找反应装甲的缝隙进行发起攻击。本人翻译并编辑“瓦尔技术员”的评论文章,分享给大家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考虑到坦克侧面被敌方击中的几率并不大,因此各国设计师通常会更加注重正面防护,对于侧面装甲则秉持“不能太厚,也不能太薄”的态度。毕竟,在实战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,侧面防护不能不要。
(资料图片)
以T-34中型坦克为例,正面装甲厚度45mm,侧面装甲厚度40mm。由于T-34正面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,在二战初期德军坦克很少能从正面击穿T-34。需要说明的是,T-34侧面装甲同样采用了倾斜设计,40mm厚度已经非常突出。
同样的,KV-1重型坦克侧面装甲厚度为60~75mm,IS-1重型坦克侧面装甲厚度为90mm,同时代的坦克中,很少有其他型号采用如此强大的侧面防护。
二战结束后,坦克侧面的装甲防护水平下降了很多。西方坦克侧面装甲最大的厚度为60mm,先进型号中,车体侧面前部厚度为52~57mm,车体侧面后部厚度为30~40mm。
在苏联,情况则有所不同。在中型坦克和主战坦克上,80mm厚的侧面装甲被视为标准设计,即便是早期的T-44和T-54也不例外。
直至具有革命性意义的T-64主战坦克出现之后,这个标准才被打破。T-64主战坦克侧面装甲只有战斗室部分厚度为80mm,其他部分只有70mm,车体尾部厚度只有20~40mm。
许多人会说“侧面装甲甚至无法防御步兵战车的机炮”,这样的说法完全正确,但敌方步兵战车在接近坦克侧面装甲时,也会首先被坦克“照顾”到。T-64之后的苏联坦克,都大量配备了空心装药破甲弹,可以有效对付这样的轻型装甲目标。
需要说明的是,早期型号的T-64、T-72主战坦克侧面都有可以打开的侧面装甲,能够提前引爆敌方发射的破甲弹。尽管这样的特殊装甲是一次性产品,但可以有效保护车组的安全。
早期的北约主战坦克并没有专门的反破甲弹方法:英国坦克采用钢制裙板,厚度不超过50mm,德国坦克采用橡胶裙板,美国坦克完全没有安装任何裙板。
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出现,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:英国坦克侧面有三分之一的位置安装复合裙板,德国豹2依旧采用薄钢板制造的裙板,只有前部两个负重轮的位置覆盖了复合装甲,美国“艾布拉姆斯”配备了20~70mm厚的钢裙板。
上世纪7、80年代的苏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1975年之后,苏联几乎所有的坦克都配备了全长度的橡胶裙板。从1984年开始,主战坦克开始配备“接触-1”反应装甲。从1985年开始,T-80U和T-80UD开始配备“接触-5”反应装甲。
反应装甲被苏联军方当作提高防护能力的“灵丹妙药”,很快就普及到裙甲上。在裙甲安装反应装甲之后,极大提升了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。因此,即便是老式的T-72B主战坦克,其侧面防御能力也超过了M1A1主战坦克。
需要说明的是,在裙甲上安装反应装甲的前提是,车体自身足够厚度的侧面装甲。如果侧面装甲厚度不够,根本无法采用这样的附加装甲。因此,苏联/俄罗斯主战坦克在炮塔和车体侧面大量使用反应装甲的基础就是,拥有足够厚度的基甲。
由此可以看出,俄罗斯主战坦克在侧面防护性能方面,相对于西方主战坦克还是拥有相当的优势。
译者按:
本人曾在6月19日《浅析:在“柳叶刀”巡飞弹面前 T-72的防御能力远强于豹2系列?》一文中,提到以豹2系列为代表的西方主战坦克,由于在炮塔尾舱内储存弹药,造成在面对“柳叶刀”巡飞弹时,防御能力较弱的情况,因此引起许多人的抨击和质疑。从这位俄罗斯博主的文章,似乎可以看出相同的观点。
同时,再看一下本人7月2日《乌克兰为豹-2坦克安装爆炸反应装甲 苏联装甲与德国战车奇妙组合》一文,美国作者Stetson Payne、Tyler Rogoway也提出“反应装甲不仅会出现在豹-2主战坦克上,也许还会出现在其他西方国家提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上。这样的改装是否会成为一个标准操作,将会是很有趣的话题。”这是否说明了西方坦克侧面防护性能,并不满足防御当下越来越多的侧面攻击武器的实战需要?
当然,局部防护能力的强弱并不代表坦克整体性能的高低,这是某些生物极尽所能试图混淆视听的手段,本人在这里先说了,省得TA们再出现。
关键词: